《东方快车谋杀案》7分《烽火芳菲》|“电影眼”新片评分榜第41期
点击“上海影评学会画外音”关注我们
《东方快车谋杀案》
评分
7
周洛华:7分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大房鸭公司董事长
评语:《东方快车谋杀案》,全明星阵容重拍经典电影是不容易的,观众总会自动与之前的版本对比,然后问,这次有什么不同?
大结局安排的很好,一排条形桌横亘在铁轨上,全体嫌疑犯坐在桌边,看上去像是组成了一个陪审团。
铁轨象征了僵硬的制度,规则和秩序。陪审团的桌子则象征了人类的正义,理想,愿景和情感,这两者看似冲突,而实则不冲突,不重合,不相交,却又有联系的两个体系。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早就说过,一个国家的法律条文和执法环境是由这个国家人民的风俗习惯决定的。
“伸张正义”与“遵守法律”之间的矛盾体现了克里斯蒂.阿加莎作品一贯的思想:“有一种正义高于人类现有的一切智慧与法律,我将由她来审判”。
结尾火车站的站名牌暗示了什么?我一直在思考着几种可能的解释。1.Brod车站,暗喻这是一场全体参与的Broad百老汇式的演出,但是少了一个字母A,恰恰又是阿姆斯特朗的缩写。2.或者暗示了Blood?指示这是一出血案?且此刻电影结尾正是残阳如血的画面。3.暗喻Brodie,失败的意思,指大侦探波罗认为自己在这个案子上失败了,没有办法把法律与正义统一起来平衡好。
导演最后给站台名Brod一个特写,肯定是有所暗示,哪个才是对的呢?正如谁才是凶手一样,我也陷入了波罗式的困惑。
本来老六:9分
天涯论坛影视评论首席版主
评语:熟悉的演员诠释熟悉的角色带来焕然一新的享受是最大的剧透。
龚金平:7分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评语:如果不能在剧情设置、演员表演、人物塑造、影像呈现等方面提供新意,翻拍已经成功的原作,实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东方快车谋杀案》(2017)就是一部不功不过的翻拍之作。
在一部大约105分钟的电影里,核心事件(雷切特被杀)直到快40分钟才出现,这无论如何算是拖沓了。而且,在前40分钟介绍各个人物时有浮光掠影之嫌,波洛在哭墙下的推理过于简单也过于神奇,这对于刻画人物来说有点简单粗暴的意味。更重要的是,对于雷切特的真实身份,影片与原作一样,其实没有提供更好的揭示契机。要知道,波洛的全部推理都建立在对死者真实身份的知晓上,在这一点上的潦草,直接影响了全片的逻辑缜密。
刘海波:6分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
评语:很遗憾,新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没拍出新意,没有惊喜,甚至连悬念也没了。精彩只属于原作者阿加莎。对这类重点不在作案过程,而在推理过程,在结果惊奇的作品,拍摄本身有难度,知道了结果的翻拍更难。
崔轶:8分
SMG尚世影业独立制片人导演
评语:经典影片翻拍,制作呈现新古典主义风格,演员阵容强大,导演调度功力深厚,除了视觉效果外,文本创新不足。
张琪:6分
上影集团编剧
评语:没有推理,没有悬念,总体让人失望。缺少内容的支撑,作为卖点的“最后的晚餐”构图最终成了形而上的槽点。勉强及格,6分,全给我们心中曾经的男神女神们,他们个个出色。毕竟,不想当导演的明星才是好演员。
程波 :6分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影视艺术系主任
评语:在福尔摩斯越来越像“硬汉侦探”的年代,波洛也越来越具有“绅士的品格”,甚至都有点“硬汉”了,这有些脱离原来的人设。当然有的改编或改变可以让观众感到新鲜并且认同,有的则不。作为翻拍电影,尤其是以悬念为叙事中心的故事,特别是其悬念又几乎尽人皆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出新而又不颠覆,确实难度很大。这一版的明星卡司原本不应是最大噱头,约翰尼.德普再颠覆形象再痞帅也无所谓,73年西德尼.吕美特的版本里,大明星英格丽褒曼饰演的不过是女仆这么个配角,当然她因此拿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最大的看点还是应该是看电影能否在凶手是谁这个问题之上再叠加上一个悬念,或者是拓展原本悬念的意义空间。第一点很明显这一版没有做到,这使得影片似乎只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的重复而已。当然对于并没有阅读过原作小说或没有看过前两个主要版本电影的观众而言,这个悬念还是具有一定的戏剧性和阅读快感的。第二点是这个作品想要努力尝试的方向。主演兼导演虽很抢戏,但却始终有要去建构“上帝+十二使徒”的人物和结构原型的意识,并和更具宗教原型意味的”七重罪”的惩罚结合在一起,甚至还在影像上弄出了“最后的晚餐”的效果。把悬念故事的意义空间不仅推向人文主义色彩的善恶、复仇和惩罚,还将它进一步地推向宗教原型,这恐怕是这部电影的创新策略和亮点了吧。当然,在这一点上这部作品也没有做到更好,整体上还是平庸了一些。
汤惟杰:6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评语:美则美矣,然全片基调营造得过于“酸的馒头”,颇失阿婆推理剧的那份从容的风致。。。
张振华:7分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评语:相比于70年代星光熠熠的精典配音版,这部新编阿加莎名作並不逊色!列车时隐时现穿行于白雪复盖的原野与森林间,充溢着英国电影特有的美感;调度有致的雪崩场景,真实得令人动容、震撼。那蓄有两撇精致翘鬚的比利时侦探波洛,虽失却了旧版主角的幽默风趣而略显急躁生硬,仍未丢冷静观察、细致入微的名探风范。影片用一系列精心构思的细节丰富了人物性格:两次比划鸡蛋高矮显现的严谨,雪夜追击“凶犯”的勇气,尤其是面对12个复仇者“最后的晚餐”式的审讯、终于选择正义的无罪解释以后、离去时强忍着淚水的内心纠结……。重拍片创作犹如“旧桃换新符”,只要编、导、演真有合乎逻辑的创新,就不该横遭诟病或质疑。
刘巽达:8分
《上海采风》杂志名誉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评语:以冷静分析见长的悬疑电影。并不很惊悚,也无过多的打斗或血腥场面,但洋溢着魅力主人公的惊人智慧,引发观众探求真相的欲望,深具神秘感,而不是惊吓感。结局尤其赞:大侦探了悟内情后,不落“无论如何要诉诸法律”的俗套,而是极具人性化的做了两全其美的处理。突破种种“必须正确”的规条,才能有如此欣慰的结尾。
赵建中:7分
中国太平洋保险品牌建设部资深经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评语:《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一部悬疑片。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呼啸山庄》等根据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做到了常拍常新、常拍常优的话,那么,根据阿加莎.克里斯蒂同名小说改编的巜东方快车谋杀案》则没有给观众带来太大的惊喜。
这是一部从故事、角色塑造、视觉风格等方面来说都是比较平庸的作品。这也许与该片的类型及其文学基础是一部悬疑小说有关。悬疑小说在结构上基本属于智力游戏,最具核心价值的就是悬念,据此改编拍摄成电影,可以延展的空间不大;而改编拍摄注重反映社会人生、思想底蕴深厚的经典名著,编导则可以不断体味、挖掘其中内涵,使每次翻拍呈现出新的气象。正因为悬疑小说一次性开发基本也就足够,所以,再以后的改编拍摄往往不太讨巧。当然 ,新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也涉及种族问题,但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成为看点。
不过,该片明星阵容强大,老戏骨竟相献技;影片结局气氛渲染到位,画面张力十足,主题与立意有升华,还是值得大大点赞的。
独孤岛主:6分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
评语:比较罕见的开始比较俗套结尾相对令人满意的电影,但其实总的来说,肯尼斯·布拉纳作为导演还是太过中规中矩,纵然作品中无时无刻不散发上世纪后四分之一年代的英国电影味道。解谜过程更明确地让位于人情描摹,比原著本身走得更远,但同时也一并弱化了具有非常英伦地方色彩的线索,以及关于“十二怒汉”的象征设定,彻底转向了从苦情里寻希望的路子。过于强调属于英国文学的理性意念,遗憾地失去了大部分属于侦探类型的趣味性。
妖灵妖:5分
电影文化工作者
评语:导演为这部名著注入了不少新的东西,包括时代精神,但原本应该最精彩的案件还原陈述却没有处理好,就像波洛这个角色需要的是幽默感,但此片里却只有干涩的夸张。
贰
烽火芳菲
张振华:5分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评语:影片宛如一首平实、缓慢的叙事诗,没有夸张的战争或爱恋之激情,然而不乏可回味和思索之韵味。难能可贵的是一位外国导演用现实主义手法,亳不造作地演绎了一个二战期间发生在浙南的真实故事,冷静表述了日寇的凶残和中国百姓为抗战作出的巨大牺牲。刘亦菲演技有进步,但真要突破观众固有的“神仙姐姐”印象,恐怕还得借助于剧情更复杂、情感更为波澜起伏的力作。
刘巽达:7分
《上海采风》杂志名誉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评语:慢节奏,中规中矩的叙述,以细腻的表演、简单的细节打动人。刘亦菲的演技到位,没有了以往神仙姐姐的影子,将一位年轻寡妇演得丝丝入扣,充满人性的温暖。这是一个重要的题材,影片选取独特而深入的角度表现二战。沉闷是沉闷,但是倘若不以商业标准苛求之,而是准备好安静而不浮躁的心情,不失为艺术享受。
编辑:金璐
校对:程子真
--end--
往期阅读
长
按
二
维
码
欢迎关注“上海电影评论学会”
公众号定期更新实时电影评论,学术类文章,学会新闻和各类电影活动,评论文章可以获得内部学术观摩的电影赠票。